English

中国的成功 世界的奇迹

1998-11-23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蒲立业 鹿永建 刘红灿 我有话说
20年辉煌成就

中国的成功世界的奇迹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述评

新华社记者 蒲立业 鹿永建 刘红灿

20年过去,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5000万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库瑞希曾称赞说:“一个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占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真可谓当代的一个奇迹。”

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放眼今日神州,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农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生产热情,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已经探索出来。

粮食产量连上台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虽已入冬,但漫步城乡农贸市场,人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顶花带刺的黄瓜、鲜艳的西红柿、翠绿的小油菜……真是应有尽有。在北京,市民随着这种市场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冬季储存大白菜的习惯。

经过20年改革,我国粮食总产量连攀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三个台阶,1996年更突破了5000亿公斤大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1997年,我国粮、棉、油、糖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0.62倍、1.1倍、3.1倍、2.9倍;猪牛羊肉和奶类产量分别增长了4.6倍和6.1倍。我国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已宣告结束,布票、粮票、肉票、蛋票等相继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肉、蛋、奶达50公斤、17公斤和6.6公斤,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困扰中国农民千百年的吃饭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在劳动效率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或利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等优势兴办乡镇企业,或投身商品流通领域大显身手。到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已有2015万家,从业人员达1.3亿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税收的五分之一、全国出口交货值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乡镇企业。数万座由农民自己兴建的功能多样的小城镇,为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7年的2090元。

农产品的极大丰富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为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稳定大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近三年,我国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的贡献达70%。

大包干和市场机制的引入是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原因

改革从农村突破绝非偶然。“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和农民意愿,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吃饱肚子成为“文革”结束后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1978年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张包产到户的秘密约定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由此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帷幕。

大包干责任制由于采取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方式,改变了过去名为“按日计工、按分计酬”,实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分配办法,农民为了扩大“余下自己的”这一块,不仅有了充分有效地支配和利用劳动时间的激励,而且有了增加物质投入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同志对大包干创举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这种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的生产经营方式推向全国,使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在普遍实行大包干的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00亿公斤增长到3750亿公斤。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以大包干为发端,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卖什么价钱,都没有选择权,一切都为完成计划任务劳作。从1985年开始,国家开始全面改革延续30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先后对农产品购销和农产品价格进行了改革。经过改革,市场在调节农产品供求、配置资源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桎梏,自身的创造性和生产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农村商品生产、商品流通活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得到发展。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邓小平理论,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突破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了农村经济;突破统购统销制度,面向市场,搞活了农产品流通;突破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专家们总结说,“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和市场机制的引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商品货币关系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因素得以迅速发育成长。中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空前广泛、深刻地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推动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完成跨世纪农业发展目标要靠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和继续深化改革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灾害频仍的情况下,从长远看,我国的粮食供应仍然偏紧。要满足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需求,要稳定社会、确保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就必须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要完成农业的跨世纪目标,动力源何在?20年来,遵循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继续稳定执行有关农业的基本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改革力度,是世纪之交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深化农村改革,当前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温饱没有解决或农业生产水平较低时,坚持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比较容易,而在温饱问题已解决或农业连年丰收时,对稳定这一制度就往往产生动摇,一些人就难免要折腾,取消或改变农村基本政策。这样做只能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它符合农业生产的规律,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必须坚持长期稳定。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决心。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还必须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做好。去年我国一些地方粮、果等产品卖难,农产品价格下跌了4.5%,大大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农业持续增长和全社会的稳定。各地应通过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努力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江泽民同志今年考察安徽时指出:“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只要我们继续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不放松农业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将一定能实现新的飞跃,在迈向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书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